从医30余载,她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出色的工作和医疗业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她,有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医生。她把这种尊敬视为一种责任,化作履行救死扶伤天职的动力,她就是被患者称赞的好医生,海城市劳模,市中心医院循环内科主任杨冶。
为医者,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济世的情怀,杨冶经常告诫科室的医护人员:“病人选择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的辛苦比起病人的痛苦算不了什么!”这也是她从医以来的真实写照。循环内科的工作特点是工作量大,急症多。对杨冶来说,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刚下班到家就得回医院救治急症是家常便饭。除了面对日常的临床患者,她还多次救助突发病情的紧急病患。有一次,忙碌了一夜的杨冶正准备下夜班,一位烧锅炉的工人找她看病,病人胸部疼痛,大汗淋漓,凭多年临床经验和患者的病征断定患者病情严重。情况紧急,她破例在病房为患者做了心电图,检查提示大面积心梗及危险的心律失常,她即刻帮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这时,患者突然抽搐、意识丧失,心脏停止跳动,她立即组织抢救,给予积极治疗,使患者心跳、呼吸逐渐恢复,神志逐渐清醒。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知姓名的患者经别人介绍到病房找她看病,无论是赶上下夜班还是休息,她都细心检查。有人不理解地问她:“你下夜班、休息也不回家,累得够呛也得不到报酬,图个啥?”她只是笑着说:“当医生的就应该这样做”。
为了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给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多年来,杨冶从未放弃过学习和对医疗专业技术的钻研。为了进一步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她曾先后到中国医大进修循环内科专业、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学习,通过进修深造学习,她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及专科进展方面知识。与此同时,在学术上杨冶也是一丝不苟。她先后撰写《肥厚型心肌病的体表心电图改变》等国家级论文,并在学术会上进行交流。她和科室其他同事一道参加与印度、加拿大合作进行的国家级项目《低分子肝素和代谢调节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共入选临床病例140例,列辽宁省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她结合院方实际情况将学习的新技术和发表文献中的医学先进理论,无私的传授给同事,带领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带出了一批技术过硬、医风严谨的医护人员。近几年,她带领科室人员开展了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等新技术新项目。2019年3月至今,杨冶带领两大循环内科独立开展了急性心梗的急诊介入治疗,心血管介入团队进一步壮大,心梗急救能力进一步提升,技术日臻成熟,目前已做1千余例,医疗水平逐步与上级医院接轨。并且在上级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射频消融术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在科室建设上,经常组织科室医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研讨,并与中国医大四院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每月组织1至2次疑难病例讨论,使循环内科的医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去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杨冶积极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每天早上,她都会早早地来到科室,检查一下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消毒处置是否落实到位,科室防护物品是否够用,然后向夜班值班人员详细了解科室动态,再进行集体晨交班,确保各项防控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冶先后被授予鞍山市文明服务标兵、海城好人、鞍山市优秀班组长、海城市劳动模范、鞍山市优秀医生等荣誉称号。今后,她将一如既往地敬业、奉献、付出,让这份责任、担当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让更多的人少一份病痛,多一份幸福。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路笳 魏钢 文 刘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