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范垂永老人讲,当年他与望台村的其他抗美援朝老兵,出发时都是坐卡车奔赴朝鲜前线的,三年的浴血奋战,活着回到家乡的只有5个人,时至今日依然健在的也只有他一个了。老人说,1950年10月,他刚刚19岁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在张家园子进行时长一个月的训练后,坐上了奔赴朝鲜战场的闷罐车,在抵达丹东火车站后换成汽车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后,被分配到志愿军某部,在运输团专门负责火车、汽车装卸、运输和搬运物资工作,每天将枪支弹药、粮食及生活用品等军需物资运往前线。那时的后勤保障是非常艰难的,在缺少空中力量?;ひ约白氨嘎浜蟮那榭鱿?,把保障物资运送到指定位置,是要战胜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有时甚至付出牺牲生命的代价。当时的条件,只能夜间工作,白天休息,还要争时间、抢速度。因为如果战备物资供应不上,就会影响战斗甚至整个战役的进行,后果不堪设想。他所在的连队一个夜晚负责卸完三个车皮180吨的战略物资,还要将这些物资运送到几里以外的安全地带伪装好,严防美军飞机的轰炸破坏。那样的劳动强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可是志愿军战士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总是能够及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朝鲜战场的日日夜夜,范垂永与战友们深深体会到了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条件的极其艰辛。为了躲避和防止敌机的狂轰乱炸,他们只能在夜间连夜搬运军需物资。那时,他的体重仅有104斤,但一次扛起200斤左右的物资,走上几里路外的山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当时运输团官兵重点在朝鲜的三登、黑岭、江东、松街等车站待命装运物资,当运送战备物资的列车一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运输团的工作就开始繁忙起来,每个连有每个连的任务,物资从一个站点运送到另一个站点,战士们扛着物资每天夜里走上百十里路是经常的事情。有时情况紧急,前线急需的物资,战士们要扛着物资连续“作战”,走五六个夜晚才能将物资送到目的地,战士的肩部和双脚都磨出了血泡,但是他们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圆满地完成任务。
范垂永回忆说,刚入朝鲜时条件十分艰苦,志愿军没有粮食吃,每天定量发放玉米面炒面,领生猪肉,肉用大锅闷熟吃,没有主食,吃炒面太干就从雪地抓一把积雪塞进嘴里。条件虽然艰苦,可是保家卫国的热情始终激励着志愿军战士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1953年2月,范垂永被安排回国到黑龙江佳木斯驾驶员培训班学习汽车驾驶技术。10个月后返回朝鲜,相继调到汽车16团、汽车3团开车,继续从事搬运和装卸运输工作,一如既往地坚守后方。1956年3月,范垂永在朝鲜战场应战六年后,最后一批回国?;毓?,又到山东济南军区后勤部从事驾驶员工作。1958年4月光荣复员,荣归故里,回到养育他的家乡。
时光荏苒,范垂永从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普通一兵,虽然没在战场上与侵略者面对面地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但他默默无闻地在后方运输军需物资,为支援前线夺取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他总说在战场中看到战友一个个地倒下和受伤给他带来太多的感触:“战友们死的死,伤的伤,我能平安归来,还活到这么大岁数,这是多么大的幸福?。 ?/span>
范垂永生活的很平淡,也从不在人前显摆自己光荣的历史,也不让家人在外面宣扬;他说:“朝鲜战场牺牲了那么多好同志、好战友,我们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又有什么可宣扬的呀?与他们比起来,我很幸福了。要知足,要感恩,更要珍惜如今的和平安康岁月?!?/span>
如今,范垂永老人年迈多病,行走困难,他从未向政府提出过半点要求。他说,为了民族利益,为了保家卫国,有多少志愿军抛头颅洒热血,把生命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而自己能回到祖国,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已经足够幸运。范垂永一家人四代同堂,他时常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说,你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好生活,要牢记初心,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与希望,靠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家园,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海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