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狠抓全面振兴、坚持稳中求进的一年。为稳定企业运行,我市出台了《海城市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海城市振兴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资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落实市级领导干部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工作,定期召开推进调度会,及时协调和解决问题,促进项目快速推进。为助力企业发展,我市进一步拓宽了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营造了尊商、安商、抚商、助商、兴商环境。在具体工作中,帮助企业解决重大问题120多个,实现“个转企”274家,“小升规”企业20家,为15家企业解决直供电近5亿千瓦时,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近3000万元。全年5000万元以上项目有100多个开复工,一批项目竣工达产产生了税收。2017年,也是企业加快转型、调整结构、苦练内功的一年。解析纳税前百强企业“情况表”与2016年相比,排名首位的后英集团纳税额突破4亿元大关,同比增加1.8亿余元。排名百位的企业纳税额超过400万元,同比增加20多万元。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为45个,同比增加2个。纳税前百名企业累计纳税额21.9亿余元,同比增加6.9亿余元。许多企业的名次比上年前移,甚至呈“跳跃式”速度。企业前行步伐何以加快?又何以取得沉甸甸的业绩呢?企业家们如是说:“市场瞬息万变,要求我们不得不苦练内功强筋骨,不得不自我转型调结构迎接挑战,只有主动适应经济新形势,撸起袖子加油干,方能抢占先机赢得新发展?!?/span>
过去的一年,尽管国际国内的经济大气候还未彻底回暖,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很多。然而,我市众多企业家深知:破解企业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要认清形势,不能再徘徊,应确定新的战略,要加快转型调结构,主动开拓市场,勇于迎接挑战。于是,企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转与调。转型中,许多企业眼盯市场风向标,瞄准国内外市场,舍得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实现了生产一批新产品,研发一批新产品,储备一批新产品的目标。调结构中,许多企业改变传统经营方式,由粗加工转为深加工,由生产普通产品转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由量变转为质变,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更令人欣喜是,许多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产业调整战略,通过建设新项目,上新生产线,改造落后、耗能大、污染重的窑炉,按照国家要求标准生产,实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苦练内功,让企业适应了经济发展新形势,让企业在困境中寻找到了机遇,在转与调中对接了市场,企业本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前行中让企业清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宏观控制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更让企业重新懂得,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企业的各项指标攀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必须杜绝以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为代价的做法。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落实全面振兴钢都全链条部署和海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海城振兴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振兴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力打造海城经济升级版。
使命引领未来,振兴需要担当。让我们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真抓实干,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奋进步伐,为海城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一以贯之,不断地增强海城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实走对走好新时代海城振兴发展新路,为实现县域引领的目标谱写新诗篇创造新辉煌。 (海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