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千里 满把余热照霞红
记海城市林业局原副局长李树才余热生辉服务社会的先进事迹
李树才生前照片(中)
他的一生都在奋斗着,年轻时,曾把满腔热情放在工作上;退休后,发挥余热、奉献社会。虽然,在这个夏天,李树才,怀着对美好生活、对亲人的眷恋,怀着对社会事业的牵挂,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但是,他的精神、他所带来的影响却激励着后人,不断向前地去拼搏、去奋斗。李树才原是海城市林业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曾为海城的林业工作做出突出的贡献。退休后,壮心不已,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去。他身兼数职---海城市新科林业研究所所长、海城市动物?;ば峄岢ぁ⒑3鞘欣峡萍脊ぷ髡咝岣被岢?、海城市关工委科技团团长、海城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会长、鞍山诗赋协会副会长、海城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等职。曾荣获鞍山市十大老年志愿者标兵称号、精神文明标兵称号,多次被评为海城市优秀离退休干部。在2013年荣获海城市文艺工作突出贡献奖,2014年荣获鞍山市文化系统优秀协会工作者称号。人们赞誉他、认可他、推崇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衔,而是在这些头衔的背后,为社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和那种奋斗不已的拼搏精神。
退休不褪色 找准新位置
“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退休是传统工作的结束,而不是生命过程的结束。退下来后,如果健康状况好,我们就不应当在闲散中消磨生命,而是要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群众多做些事情,散发余热,增加生命的附加值,服务于社会”。这是摘自李树才的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
1997年,李树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老家温乡镇小住了一段时间,他通过同老邻居、老同志的交流,发现了家乡群众在生产上存在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是家乡连年种水稻,但因产量不高,收入低,生活仍很贫困。二是空地多,树木少,生态环境差。他经过考察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一是水稻缺少高产优质的品种和新技术,二是空地多,需要解决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问题。
李树才带着这两个问题回到海城,通过同市有关领导、专家联系求得支持和帮助。搜集了一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资料,送到了家乡农民手中,又帮助家乡从外地买了一万余斤高产优良的稻种。经过农民的精心耕耘,每亩增收水稻200余斤,在以后的几年中,李树才每年都为家乡买稻种,并指导水稻管理方法,获得了连续的增产增收。为了解决空地多,树木少的问题,李树才个人投资4000余元在当地找了三块空地培育树苗,当年成苗20000多株,他低价卖给农民,引导大家植树增收,改善环境。后来他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并先后在二中、新立等七个村推广植树造林经验,仅三年时间就植树十万多株,不久,全镇的空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植树造林蔚然成风,不仅绿化了环境,还有很好的经济前景。
李树才受到了启发和鼓舞,他打开思路,生发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建个苗圃,为全市农村提供优良树种,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还可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于是,他开始着手创建苗圃。创建苗圃并非易事。当时是一无资金,二无土地,三缺人手。他经过反复思考,力排众议和压力,于1999年在城郊农业示范场租了10亩地。资金不足就到处求援,人手不足就动员家人和亲友们齐上阵,不懂技术就向内行人请教。经过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把苗圃建起来了。由于精心引进和培育优良树种,管理精细,使树苗长势良好,渐次成材,几年下来,这个苗圃已成为鞍海地区优质树苗供应基地,年收入达五万元。
2002年,这个苗圃在市科技局、林业局、老科协的支持帮助下,成为国家工商注册的林业研究所。苗圃得到了全新改善和长足进步。苗圃面积由原来的10亩扩大到60亩;品种由原来的几种扩大到20多种;并由原来只培育林业苗木向果业、花卉等方向发展;由原来的单独育苗向试验、推广、资讯、服务方面发展;五是从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发展;由原来的几千元小苗圃变成为产值近十万元的科研基地。
目前,这个科研研究所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大、省经济林研究所等50多个大专院校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与省内外100多个同行单位建立信息往来,为林科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树才作为林科所的所长,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理念。每年都接受关于农业、林业、果树、花卉等各种咨询几百次,无偿为他人指导育苗、培育良种。坚持上门服务,培育上百名育林能手?;咕0镏泄氐ノ缓透鋈擞?、销售、开拓市场。2004年,他通过省科技厅培训,考试合格,成为辽宁省首批农民科技经纪人,并由省科技厅和省工商局联合颁发了证书。他利用这一优势,带领全市省级和鞍山市级的几十名经纪人,共同为发展“三农”铺路架桥。他重新调整思路,加大科研力度,形成了科研---基地---农户的新格局,组建以大户为龙头的农村经济联合体,实行科研找项目、基地搞示范、农户搞生产、经纪人抓流通的新模式,较好的处理了科研与生产、科研与经营、科研与推广、科研与培训的关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加速信息传播,扩大经营规模。?;づ┟窈戏ㄈㄒ?。
关心下一代 甘愿做人梯
2007年,海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全市青年农民中开展以“学科技,奔小康”为主的“三帮”“三举”活动,组建了科技服务团,任命李树才为团长。又以他经营的新科林业研究所为依托,建立起海城市关心下一代科技服务基地。李树才接受这一任务后,便将着眼点移向青年农民身上。
于是,他在科技服务基地办起了农民科技书展。他自己出资,并多方奔走,争取市科协、农广校等单位的支持,购置科技图书3200册。这些图书的内容包括农耕、林业、蔬菜、果树、水稻、养殖等科目60多种,免费供青年农民阅读。在此基础上,李树才又在基地挂上“农民科技义务咨询处”的牌子,公开电话号码,义务接待农民的科技咨询。特别是每年的3月—9月农忙季节,李树才带领科技服务团的6名成员,把接待咨询作为主要任务,近年来共接待科技咨询3200人次,每年都有百余人次到科技书屋阅读和索要资料。此外,李树才以科技服务基地为平台,内外结合,灵活多样,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自办与协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多次,培训青年农民1600多人次。有些青年农民参加培训后说:“咱小青年原本不会种地,照老农的办法干有时还行不通。现在经过培训,听了专家的讲课,心里有谱了?!?
李树才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农民的农耕能力,实现科技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他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坚持靠前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他经常自费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下乡,到田间,进农户,上门服务,对青年农民具体指导帮扶。
李树才在加强对青年农民服务帮扶的同时,又创造了服务农户一条龙的新模式。从2008年起,他组织科技服务团与50家农民建立联系户关系,对这些联系户开展培训、指导、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形成了科研找项目、基地搞示范、农户搞生产、经纪人抓流通的经济服务方式。几年来,李树才带领科技服务团成员深入各个联系户,开展了大量的具体指导工作,同时又帮助农户购买水稻插秧机,帮助建立苗木培育基地,还帮助菜农将大棚菜销售到牡丹江、哈尔滨等地,经几年的努力,他们帮扶的50个联系户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这50户的示范带动下,又有上百个农户实现了增产增收。
吟诗铭心志,奉献树精神
树才是一个诗词爱好者,常常把身边的人和事及自己的亲历亲为,用诗的形式写出来,以明心志,以壮情怀。2011年5月18日,李树才在广大诗词爱好者及海城诗词楹联学会领导班子的推荐下,成为诗词楹联学会的第三任会长。从此,他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词楹联学会的工作中去。他由一个诗词爱好者走上诗词楹联学会的领导岗位上,这是一个飞跃。同时,肩上的担子也重了。他不仅仅是写诗了,更多的是领导大家如何办好学会,如何提高会员的诗词创作水平。
李树才上任后,他组织召开了十几个座谈会,广泛征求会员们的意见。集思广益,经过认真筛选和思考,他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提出了定方向、建队伍、搭平台、搞活动、打亮点、树精神的方略,征得领导班子成员和会员们的同意后,随即付诸实施。确定诗词创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和海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弘扬主旋律,唱好时代的赞歌,歌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近年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学会宣传正能量的诗词作品达3000多首,有重大节日的宣传、重大纪念日的宣传、反腐倡廉的宣传,党中央和海城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宣传等,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截至到目前,海城诗词楹联学会拥有会员达400余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54人,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46人。李树才上任以来,每年都组织各种大型采风活动2到3次,诸如西四湿地采风、王石宏星果业采风、王石梨花采风、白云山采风、析木新城采风、海城烈士陵园采风。通过采风组织会员创作诗词上千首,他还自掏腰包,组织各种交流纪念活动,如中秋赏月晚会、重阳节聚餐会、三八节聚餐会、新年座谈会。自李树才上任后,就着手这些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013年荣获辽宁省诗词之乡称号。
去年9月,李树才对学会领导班子进行大胆改革,实行了换届选举,把一批年富力强的、对学会建设满怀奉献精神的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干部充实到领导班子,使学会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这一举措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的高度肯定和赞许,并在各个民间社团组织里推广。
李树才,一个退休干部。他曾经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此之多,他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如此之大,堪称“有为才有位、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退休干部的楷模。李树才用自己的行动打造出了一个个生命的闪光点,不断延伸着自己人生的价值。(李正连 鲍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