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40年,改革开放站到了不惑的节点上。回望来路,海城,这块退海平原与崛起的山脉交会的土地,在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贯穿“开发海城,致富人民”的思维,遵循县域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形势与任务,科学确定目标和思路,不断在探索和实践中赋予改革新的内涵,推进经济和社会在量的持续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水的灵秀、山的挺峻、人的坦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历经无数次风雨洗礼,海城人深知,过去的发展成就归功于改革,当下的发展势头得益于改革,未来再创辉煌更是离不开改革。
1978年,改革的春风从北京吹来,吹醒大地,吹暖人心。十几年的大锅饭被砸碎了,一同砸碎的还有懒散、愚昧和落后。经过大地震历练的海城人,走出了阴影,沐浴着春光,在改革开放的高速路上快马加鞭。
1979年,率先在接文公社宋家堡九队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点带面全面推行,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解放。1982年,在牌楼公社进行建乡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废除了以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了基层政权,撤销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组建了乡人民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大力发展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开始走上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五业俱兴的良性发展轨道。
1984年4月,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铁映兼任海城县委书记,带领海城人民在全面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海城作为全省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的良好机遇,适时出台并实施了以财政包干为突破口的20项综合体制改革。实行“放权、包责、让利”,争取上级赋予地方组织区域商品经济的管理权限,建立了县、乡、村和自我发展、自我累积、自我约束、分级负责、利益驱动的经济运行机制,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调动和激发了各级组织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国家、集体、私营、个体”四个层次一齐上,“工商建运服,农林牧副渔”十个轮子一齐转,实施了“九区一带”的发展战略,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个体私营经济得以发育,在经济总量中占据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地位。改革批发体制,货不分东西,人不分公私,发育商品市场,城乡市场体系开始形成,以西柳服装市场、南台箱包市场、感王金银首饰市场等为代表的各类商品市场联动城乡,劳务、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也应运而生,搞活了商品流通。1984年开始的综合体制改革,使海城走出一条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先后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行列,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行列,创造了改革十年再造10个新海城的辉煌成就。《改革二十条》成为了海城改革的里程碑,使海城在县域范围内构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雏形,为后续改革探索了模式,海城的改革步伐因此便从未停止过。
从此,“开发海城、致富人民”八个大字就一直镌刻在中共海城市委大院的门楣之上。这八个字,也成为历届海城市委、市政府推进海城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95年又一届新市委班子组建以后,紧紧抓住海城作为全国县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适时出台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又一个综合体制改革20条决定,在海城大地上涌起了新一轮改革大潮。这标志着海城又吹响了全面向市场经济新体制进军的号角,改革实现了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新一轮改革从解决制约海城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性问题入手,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的目标。以寻求公有制最佳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出发点,把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企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和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转让、兼并、委托经营、出售、规范破产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攻坚运作,从而达到了盘活资本存量,扩大资本增量,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大力推进了国有资产、企业资产、民间资产的优化重组,使95%以上的城乡公有制企业完成了转制,建立了全新的产权关系,企业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坚持政企分开,政府不再直接兴办和管理除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生产经营性企业,政府也决不再运用行政手段,向企业投入银行贷款,维持企业的虚假繁荣,使政府从企业的无限经营风险中解脱出来,也把企业从政府怀抱中剥离出去,从而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竞争主体和投资主体?;拱巡ㄖ贫雀母锵蚺┮盗煊蚝推渌幸笛由?,成功地进行了“四荒”使用权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转属,找到了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建立土地流转制度的最佳结合点。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产权关系明晰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资产人格化、政府调控间接化。共盘活资产20亿元,增加生产性投入7.5亿元,化解债务4.2亿元。
1998年初,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目标,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需要定机构、以机构定职能、以职能定权责、以权责定人员,对职能相近、相同的机构进行合并,撤销了有悖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机构,中介组织退出了行政序列,对执法监察机构进行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与所办企业彻底脱钩,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节部门。将政府部门分类为执法监督、产业导向、经济调节、事业管理四个类别。在选人用人上,推行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全市共撤销了32个镇区的经委,政府机构由改革前的46个减少到25个;镇局机构中的内设机构由改革前的760多个减少到350多个。镇区的领导干部人数由改革前的238个减少到125个;全市城乡由财政开支的机关工作人员由改革前的3255人减少到1455人。通过机构改革,精简了机构,压缩了领导干部职数,裁减了冗员,并且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格化的企业家精神和公民的意志重新塑造了政府,建立了公众的决策机制和公共的工作方式,形成了职能配置合理、人员精干高效、工作运转协调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政府机构。与此同时,为了保持综合体制改革的完整性,及时推出了以深化投融资体制、审批体制、财税银综合运作体制、流通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20项配套改革措施,进行了系统配套改革,初步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到1999年,集保险、救济和救助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项体制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市按照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的区域经济体系的战略构思,以培育最具活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建立最为规范的市场机制、塑造最佳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在巩固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加速改革向更宽领域纵深推进: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功能;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实行镇区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增强事业单位活力。进一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时间转到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市委、市政府传承海城改革的精神,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再造海城发展新优势、擦亮海城名片的着力点,于2014年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先后承担了农村土地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17项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是全国县级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最多的地区,成为当之无愧的农村改革“国家级实验室”。17项改革试点体现了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为我市县域经济市场化改革搭建了基本框架,形成了改革的四梁八柱,加之2016年我市出台的县域经济市场化改革30条填充了农村改革的血与肉,使改革内容更加丰满、改革推进上下贯通,开创了农村全要素、全链条综合改革新局面。随着改革纵深推进,试点效应持续显现,积淀的潜能充分释放,发展的动能极大增强。
特别是2018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改革作为“先手棋”和“关键一招”,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优势。打好17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组合拳,农村“三块地”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32宗、2121亩,预计实现土地收益3.69亿元;实施村内空闲地退出,整理发展空间1平方公里,可节约购买占补平衡指标8500万元;我市作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好的县(市),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获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000亩;省委、省政府将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列为全省五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并在全省推广经验;推进农业、金融、保险、期货跨界整合,有效解决了农村资产融资难等问题,涉农融资达6.14亿元,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金融支农体制机制创新交流会7月份在我市举办。我市作为全国10个县区之一受邀参加“庆祝国家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深化国企改革,新组建了开发建设、公共事业、星瑞实业、海诚农业等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集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将市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由294个整合为24个,精简比例达到91.8%,精简编制703名、划转人员157人,预计每年减少财政支出3000万元。按照国家省市部署,已经完成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并报上级批准,为下步建立高效运行的政府和新的体制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贯彻《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取消工商登记等收费项目20余项,清理中介服务事项25项,减轻企业负担1000余万元;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已有28个部门、276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中心,推行“代办制”“承诺制”,“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事项占比39%,市政务服务中心明年3月底前完成改造建设。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调整?;谌搿耙淮宦贰?,辽宁世贸集团投资110亿元的“两国双园”项目列入《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二连浩特、乌鲁木齐、霍尔果斯为桥头堡,与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缔约合作,享受最低的关税优惠,成功举办2018中国海城西柳市场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暨首届东盟“10+6”国际特色商品展洽会,使西柳市场的棉服等产品远销蒙古、俄罗斯及中亚五国,深度开辟了“海蒙俄欧”大通道。大连海关(西柳)监管区建成并通过大连海关验收,西柳国际物流园、腾鳌龙基物流园加速建设,引进外贸代理公司31家。瞄准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法国缔马投资1亿欧元的镁制品深加工、德国雷法投资7亿元的镁制品加工及日本润丰织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或正在建设,引进外资企业取得重大进展。
坚持民本理念,让成果惠及百姓,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城镇就业6012人,养老金足额按时发放,30800户动迁群众喜迁新居,发挥“民心网”等平台作用,全年办理群众各类诉求5213件。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今年继续增加财政投入1000万元,新招聘特岗教师200人,撤并义务教育学校51所,改造薄弱学校256所,我市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检认定;16所标准化公立乡镇卫生院加速建设,我市顺利通过全国中医先进县复评工作。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建万利优质高产5000亩水稻育种基地,最高单产近1800斤,新增设施农业3000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2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195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56%,海城南果梨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四好”农村路建设、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加速推进,镇村燃气通、“小康电”示范县项目加快建设。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落实“五级书记抓信访”制度,深入开展扫黑险恶专项斗争,投资2.2亿元的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项目加速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市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围绕精准脱贫,实施产业扶贫,建立稳定脱贫、持久脱贫机制,年底前在册贫困户233户、541人将全部脱贫。围绕污染防治,直面我市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投入压力大的矛盾,企业和政府累计投入近17亿元,实施镁制品企业环保技术改造和无组织扬尘综合治理,并计划每年从辽宁菱镁矿业有限公司利润中提取1亿左右的生态补偿资金,反哺矿山治理和生态恢复,东部矿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通过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合作,累计投入6.27亿元,建成或在建腾鳌、感王、南台、西柳、耿庄、牌楼生活污水处理厂等河流治污工程21个,我市成为全省县级污水处理厂最多的地区,海城河断面近年来首次稳定达标,五道河国检结果除氨氮外其他22项指标均实现达标;成功争取到国家投资3650万元的“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县”项目,养殖场“三防”设施、区域粪污中转站和有机肥厂项目基本建成;投资2300万元的污泥集中干化项目投入使用。
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海城作为全国县域综合体制改革“试验区”、“先行区”,作为改革开放春风催生的东北第一个县级市,敢为人先,勇立潮头,大胆实践,开启了县域综合改革的先河,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抒写了改革开放的灿烂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起点上,海城将继续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全面振兴的治本之策,以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厚植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海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篇章。